一祠八堂:“端午”两个字,深藏儒释道智慧
“端”字的本义是站得中正,《说文解字》:“端,直也。”《广雅•释诂一》:“端,正也。”后来引申为正直、正派。
端午还有“端五”、“重五”、“重午”等名称。“端”在古汉语中有开头、初始的意思,“端五”也就是“初五”。
午,古人与“五”通用,故端午与“端五”同义。又因端午节是五月初五,其月日数相同,人们又称端午节为“重五节”或“重午节”。
古人纪年通用 ,农历正月为寅月,按十二地支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”顺序推算,第五个月正是“午月”,而午时又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午也叫“端阳”。
阳在中国文化中可以代表强健、积极、正面、阳光的一种人格,可以代表儒家的“君子”。《易经》中乾卦六爻都是阳爻,爻辞中用龙来代表君子,而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。
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“纪念屈原”。屈原体现了儒家仁民爱物、忠直坚贞的精神。
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!”(我长叹一声,禁不住流出眼泪,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活是这样的多灾多难!)
这句话今天读来也能让人心潮澎湃,对比当今那些面对有毒奶粉,却论证毒奶粉无妨,人体有 功能的“专家”,屈原的话历经千古依然闪耀着光芒!
屈原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,追求“美政”,敢于批判邪恶,最后宁愿葬身鱼腹而不肯与世同流合污,其高洁的品格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。
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(这些都是我内心所珍爱的,就是让我九死还是不后悔。)
屈原对自己信念的坚贞振聋发聩。深思高举洁白清忠,汨罗江上万古悲风!
一祠八堂:“端午”两个字,深藏儒释道智慧
道教的端午
古人在端午节有悬挂天师像、佩戴天师符的习俗,这天师指的是汉末时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道陵,张道陵在死后被道教徒神话为天师、神仙。
在道符上写上“天师”二字或者画上天师像,这种符被称为天师符,古人把天师符佩戴在身上,认为可以使毒气不侵。
此外还有诗歌中经常提到的“彩绘符”“赤灵符”“钗头符”等也是古人佩戴的道符,后来都演变成了装饰品。
古人还在端午日流行请钟馗,钟馗为鬼中之神,在端午日吃鬼,斩灭五毒,祛除百病,他的画像能镇宅佑安。
艾草、菖蒲、桃、柳、葵等是被道教认为有辟邪功能的植物,古人在端午日将这些植物或者挂在门上,或者戴在头上,或者泡酒,或者做成果子,或者煎水沐浴,或者焚烧于室内,都是为了护卫人的安全和健康。
古人在端午日储药、配药,道教徒也喜欢在端午日炼服丹药。道教有一部经典《朝修图》说:“五月五日,乃续命之辰,其日可请道迎仙,请益寿。”由此产生了古人在端午日在手臂上系百索、续命索、延命索等习俗。
所谓百索,实际上就是用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编而成。这五种颜色乃是对应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。
佛教的端午
古代端午节时佛寺也举行驱鬼祈福仪式,古人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克害父母,使得一些端午日出生的孩子被送到寺院出家,其中有一些甚至成了名垂青史的高僧。
佛教的一些咒法在五月五日施行。《宝藏天女陀罗尼法》:“此法五月五日夜受持,即果成就。五月五日夜,注想思存,换诵咒一千八遍。”
端午日这一天午时(11时到13时),称为“天中节”。五月、五日、午时,是三“五”重叠之时,故成为“天中节”。
佛教也有“天中节”的咒语:“五月五日天中节, 恶事尽消灭!急急如律令。”《慧普觉禅师语录》卷十《云门颂》:“五月五日午时书,赤口毒舌尽消除。更饶急急如律令,不须门上画蜘蛛。”
为孩子祈福
五彩缕又叫“五色线”、“朱索”、“百索”等,是端午节 的物品。陕西风俗,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、脚腕和脖颈上,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。
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“六月六”才把它剪下来,丢进河里让水冲走。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,将花线丢进河里,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,具有送灾的性质。
发展到现在,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,颜色多且艳丽,用色比较灵活,多则十多种颜色,少则二三种。
用什么色也很灵活,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,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,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,颇有情趣!
父母长辈们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和重视,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的气质。-一祠八堂:“端午”两个字,深藏儒释道智慧
一祠八堂教化产业
邮箱:yicibatang@163.com
座机:400-601-1949
地址:重庆沙坪坝区小龙坎新街49号8层
网址:http://www.yicibatang.com/